大家好,关于42度迎驾红瓶汉分酒装什么价格表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好酒网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迎驾贡酒汉风500ml42浓香型价格42度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因为薄姬是汉文帝刘恒的生母,所以被立为太后。薄姬是汉高祖刘邦嫔妃、汉文帝刘恒生母。早年嫁给魏王魏豹。魏豹为韩信所败后,进入汉王刘邦后宫,生下儿子代王刘恒,少有侍寝机会。
刘邦驾崩后,跟随儿子刘恒前往代国,尊为代王太后。
吕后去世之后,朱虚侯刘章兄弟、丞相陈平、太尉周勃,联合诛杀吕氏诸王,迎立代王刘恒即位为帝,是为汉文帝。次年,迎驾入京,尊为皇太后。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去世,葬于南陵(霸陵之南)。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追尊为高皇后。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出生,生母为郭惠妃,即朱元璋起家时的上司、恩人、岳父(朱元璋发妻马氏之养父)郭子兴之女。太祖赐这个儿子名“橞”,和他的同母兄蜀王朱椿、代王朱桂一起由生母郭惠妃亲自抚养,日常待遇相对其他异母兄弟(除太子朱标外)更为优厚。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建藩,册封诸子为亲王,并给他们选定藩地。在这一次的建藩中,太祖将尚未封王的十六子朱栴、十七子朱权、十八子朱楩、十九子朱橞、二十子朱松、二十一子朱模、二十二子朱楹、二十三子朱桱、二十四子朱栋、二十五子朱?统统册立为亲王:其中朱栴为庆王、藩地宁夏;朱权为宁王、藩地大宁;朱楩为岷王、藩地岷州;朱橞为谷王、藩地宣府。
以上四王的封国都位于大明边塞,是军事重地,所以太祖将戍边重任交给自己的亲儿子们,心中才能安心。(此时,开国诸功臣宿将或凋零或被杀,已经所剩无几了)。即将成年的朱橞和兄弟们(朱栴、朱权生于洪武十一年,朱楩、朱橞生于洪武十二年,时年十二、三岁),行册立礼后,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先后赴藩地就封,并同时承担起为国家镇守边塞的重任。
而几个年幼的皇子: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则没有就藩,一直生活在京师(南京)中,直至太祖去世、建文帝登基、燕王靖难后,才先后出外就藩。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十五岁的朱橞告别父母,率谷藩护卫、谷王府属官、内眷家属等,浩浩荡荡出发,穿越中原腹地,历经三个月的跋涉,在当年三月抵达谷藩封地:万全都指挥使司宣府镇(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
宣府镇,其地属古冀州。战国时期的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83年),燕国大将秦开率大军破袭占据此地的东胡部,设立新郡以统治其地。因为新郡治位于军都山峡谷之上(今张家口市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北),所以燕国将这块新领地命名为上谷郡。此后历经千年时光,上谷郡地先后更名平原郡、妫州、易州,武州;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为获取契丹支持,以夺取后唐社稷,于是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以换契丹出兵。已经更名为武州的古上谷郡也在十六州内,所以归于契丹,并历经金、蒙古(元)统治,名称也改为归化州、宣化州、宣德府。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攻占宣德府,明太祖下诏改宣德府为宣府,设立宣府左中右三卫,驻守宣府以抵御鞑靼部进犯。
宣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号称“南屏幽燕,后控沙漠,左扼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诚边陲重地。”所以太祖十分重视这里的防卫和驻军,逐年增加驻守军士,并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把第十九子朱橞建藩于此,以亲子镇守,以示重视。
而朱橞的“谷王”封号,就是来源于宣府的故称“上谷郡”。自一千六百年前,燕将秦开逐东胡夺取此地、设立上谷郡以来,“上谷”地名一直沿用至北魏末年,直到北魏正光六年(525年),北魏六镇起义爆发,北部边境重镇皆遭受毁灭性打击,“上谷郡”才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上谷名号消失,旧属地却一直以平原郡、妫州、易州,武州、归化州、宣化州、宣德府的名称存在于历朝历代中,地方百姓官民也在此繁衍生息、各司其业。而且旧上谷地一直是中华北方的军事重镇、国家屏障,地位十分重要。
所以,明太祖在统一南北、奄有天下后,立即加强了这里的防卫力量,驻扎重兵,以防鞑靼诸部南侵入寇。并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将十九子朱橞建藩于此,以宣府旧名“上谷”为号,册立为“谷王”,统帅谷藩护卫及宣府诸卫,镇戍边疆、守护国家社稷、以及朱氏大明江山。这就是朱橞“谷王”封号的由来。朱橞就藩宣府后,初期尚能恪守藩王本分、严守职责,在宣府封地一面主持兴建宣府镇城,把宣府城扩建为周长二十四里的雄伟大城;同时还大力贯彻太祖所提倡的“高筑墙,广积粮”方略,积极构筑边墙,修建了谷藩封国内长达六十余里的长城防御工事,及独石口、锁阳关两处重要防卫关隘。平时处置军政之事也算勤勉得力,时时操练士卒,随时准备抵御鞑靼入寇。可以说这一时期的谷王朱橞,确实为巩固大明北方疆域、防御外敌入寇,做出了一个边塞亲王应有的贡献。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奉遗诏登基,即建文帝。之后建文帝用近臣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的计策,针对诸位手握重兵的叔父展开“削藩令”,先后废黜周王朱橚、代王朱桂、齐王朱博、岷王朱楩,湘王朱柏也因此愤而自尽。在建文帝的咄咄逼人态势下,诸王之中最长的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其时太祖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已经去世)为自保、也为了拼死一搏,于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在藩地北平(今北京)发动“靖难”,举兵对抗建文朝廷,和侄子建文帝刀兵相见!
燕王朱棣展开“”靖难之役”后,依仗丰富的作战经验、连续击败北平附近驻守的南军,席卷北平、永平、蓟州等地,声势浩大。为避免比邻燕藩的宁藩、谷藩、辽藩或投靠燕王、或被燕军击败擒获,建文帝下诏让宁王朱权、谷王朱橞、辽王朱植“率护卫南下勤王”,其实也有把他们召回京师(南京)就近控制的意思。
得到建文帝诏书的辽王朱植马上率护卫和内眷乘海船南下,赴京师“勤王”。而宁王朱权却拒不接受,以情况未明、藩地不稳等理由不肯南下,建文帝大怒,诏令削去朱权王爵,废为庶人,以示惩戒(当然,朱权人在大宁卫,朝廷的诏书对他现在没有任何约束意义,以后怎么不好说)。
而谷王朱橞的藩地宣府距离北平只有三百里,咫尺之遥,燕军如果西征,旦夕可至。朱橞当年只有二十岁,年轻无经验,根本无法单独面对这种家族内讧所引起的复杂局面。于是,在比自己还大两岁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南下勤王”的诏书抵达宣府后,如释重负的朱橞立即接受谕旨,率三千近卫及家眷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二十四匆匆逃离宣府,南下京师,“勤王”朝廷。离开宣府前,朱橞还特别安排留守诸将把宣府城宣德、承安、高远三门封死,只留东南一门,以便固守,抵挡可能前来的燕军。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时候的朱橞,依旧还是忠于朝廷,支持侄子建文帝,忠义之心尚存。
抵达京师(南京)后的朱橞被建文帝大加赞赏,褒奖忠诚之心。不过之后建文帝并没有让朱橞担任过什么重要的职责,“勤王”之名不过是怕他被燕王蛊惑、参与“靖难”,或者直接被燕王胁迫,导致谷藩精锐尽入燕军之手罢了(宁王朱权,就是这样,半胁迫半蛊惑地加入了燕军阵营中)。朱橞在京师三年,一直无所事事,待遇优厚而实权全无,以亲王之尊打了三年酱油,心情可想而知。对于建文帝及朝廷的不满和埋怨日益增长。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即将分出胜负,燕军在年初接连击败南军主力,势如破竹,大举南下,已经渡过长江,围攻京师(南京)。无计可施的建文帝困守城内,无人可用,只得起用赋闲三年的十九叔谷王朱橞,诏令他驻守金川门,抵挡燕王朱棣的大军。
朱橞在京师赋闲三年,无权无势,对于这个侄子皇帝早就腹诽已久,怨恨不已。此时京师境况危急,燕王的大军已在城外,即将攻城。朱橞本来对守住京师就不报希望,同时四哥朱棣的“靖难”也是为了自己家兄弟的利益,于是他自驻守金川门后,就准备暗中联络四哥朱棣,迎燕军进城。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王朱棣亲率大军抵达金川门外,驻守的谷王朱橞远远望见朱棣的亲王麾盖仪仗,于是立即打开金川门,亲自出城迎接燕王入京。燕王对于这个多年不见的十九弟主动献城门的举动欣喜不已,大笑着与朱橞携手在重重护卫的保护下策马进入金川门。由于朱橞的主动投降,燕军得以未经血战就轻松破城,进入京师,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终以燕军获胜而告终。
朱橞献门之后,大势已去的建文帝朱允炆于乱军中失踪,建文朝廷覆灭。燕王朱棣在参拜了孝陵(太祖陵寝)之后即位,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
成祖有鉴于谷王朱橞献门有功,登基后特地给谷藩增加禄米二千石,又在谷藩原有护卫员额之上增加再三千军士,并赐以鼓、乐,厚加恩遇。之后,在朱橞本人的请求下,成祖将谷藩自宣府这个北方边境军事险要之地改封内地鱼米之乡,移藩到湖广长沙府。
朱橞在关键时刻抛弃建文帝,投靠成祖,立下“迎驾大功”,所以自恃有大恩于成祖,所作所为日渐骄横霸道。自移藩长沙府后,屡屡生事、横行不法,甚至残害官民、凌虐地方。
兵部尚书忠诚伯茹瑺自京师返回衡山老家,路过长沙府,因为闻听谷王暴虐,所以没进城拜见,朱橞竟然上奏成祖,诬陷茹瑺轻视宗藩、心怀怨望,导致茹瑺被捕下狱,自杀于狱中;王府长史庐廷纲见谷王骄横、多行不法,于是向朝廷检举朱橞“夺民田,侵公税,杀无辜”,朱橞得知,用私刑把他杀害了。类似这样的不法事情,朱橞犯有很多次。
成祖在京师也多少得知谷王在藩地的跋扈不法事,但念在其当年确实是迎驾有功,又是亲兄弟,所以一直不忍加罪,先后几次遣使者前往长沙,规劝谷王,希望他能够改过自新。但是朱橞拒不接受成祖的好心劝告,一意孤行,甚至对于成祖不厌其烦的规劝恼羞成怒,天长日久,居然生出谋反意图来。
在长沙,朱橞大肆搜刮,掠夺民财,用来聚集亡命,建造造战舰,想重演一次“靖难之役”。至永乐十四年(1416),朱橞谋反心愈演愈烈,经过他多年大肆搜刮,掠夺民财,谷藩已经聚集众多亡命之徒,并建造了许多战舰,兵甲粮秣也暗中积蓄甚多。朱橞凭借这些积攒的人马军械,野心膨胀,想重演一次“靖难之役”,夺取天下。
朱橞准备举事时,为了壮大声势,竟然想拉拢同母兄蜀王朱椿,于是暗地里写信给朱椿,约他一同起兵。朱椿接到信后,大惊失色,急忙派人赴京师向成祖举报,并交出朱橞写给自己的谋反书信。成祖这才彻底对朱橞死心,布置措施准备惩处他。
永乐十五年(1417年),蜀王朱椿的次子崇宁王朱悦燇犯了过错,担心被父亲责罚,偷偷逃出四川前往长沙,躲在叔父谷王朱橞的王府内。
朱橞因为朱悦燇的相貌很像建文帝朱允炆,于是就以此为借口,招集手下,说:
“当年,我开金川门,是为了将建文君放出城,以保其安全。今建文君历经艰辛,终得安全,现已在寡人邸中。寡人将为国家申大义,举事之日将发矣!”
对部下和属官们谎称朱悦燇就是建文帝,准备起兵作乱,效仿成祖当年之事,再来一次靖难。
朱橞自以为行事隐秘,其实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成祖的掌握中。在他还没来得招集同伙,举兵作乱时,成祖即已得到消息,马上调动重兵包围长沙,并遣使者持手诏直入谷王府中,当面告诉朱橞,朝廷早已知道朱悦燇之事、及朱橞隐私作乱的动作。命令朱橞立即将朱悦燇送还蜀藩,然后马上随使者一同前来京师觐见。如若胆敢违抗圣旨,拒不前来,将对谷王以谋逆论处,立即发兵剿灭。
朱橞以为自己多十多年暗中策划人鬼不知、算无遗策,谁料全在成祖掌握中,真是痴心妄想,一切阴谋都被粉碎一空。在野心破灭、束手无策的境地下,朱橞只得乖乖听从成祖诏令,垂头丧气地来到京师觐见成祖。
成祖对于这个心怀异志的弟弟毫不客气,没有在顾念他当年的迎立之功,在狠狠地把他斥责一番之后,直接将朱橞及其三子废为庶人,并将追随朱橞策划作乱的部属官吏全部诛杀。然后把朱橞父子发配到凤阳高墙(皇家监狱)软禁。
宣德三年(1428年),朱橞已在凤阳高墙被被软禁了十多年,这期间他的四哥成祖朱棣及后继的侄子仁宗朱高炽都已先后去世,是他的侄孙宣宗朱瞻基在位了。这一年,在福建有一个名叫楼濂的人,谎称自己是“七府小齐王”,借被废的齐王朱博名号作乱,欲谋不轨。但还没行动就被当地官府擒拿,押送京师。
宣宗得知后,十分恼怒,同时对于宗室之中此起彼伏的造反作乱情况大为愤恨(宣宗的叔父汉王朱高煦在宣德元年起兵作乱,才被平定不久),于是借此事痛下杀手,诛杀楼濂及其党羽数百人。之后,为了消除隐患,宣宗让软禁在南京的废齐王朱博及其三子“皆暴卒”,只留下一个幼儿朱贤爀,安置在庐州,继承废齐藩香火。
而同样曾经有过作乱举动的废谷王朱橞,也在这一年与其两子“自戕”而死,具体原因,大概和他的七哥、废齐王朱榑一样吧。
和朱榑一样,朱橞死后,幼子朱赋焮也被宣宗留下,用于承袭废谷藩之后。朱赋焮与齐藩朱贤爀一起,称“齐庶人”、“谷庶人”,先是软禁于凤阳,后又迁至庐州,由地方官府严加看管居住。“齐庶人”、“谷庶人”及他们的后代一直居住在庐州,并繁衍下来,为太祖保留了两支血脉。
景泰五年(1454年),“齐庶人”、“谷庶人”两家(也许是朱贤爀和朱赋焮,也许是他们的后人)在庐州当地官员的请求下,被迁到南京监管居住。“谷庶人”在居住南京时去世并绝后,但去世时间不明,具体是朱橞的哪一代后裔也不清楚,明谷藩至此结束了六十三年的历史,宣告终结。六安又称”皋城,因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而得名。
说到六安文化,不得不提的首先是“皋陶文化”,皋陶文化中的司法活动与法律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皋陶文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皋陶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兴五教、定五礼、创五刑、立九德、亲九族。这对于加强部落、部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融合,促进国家的产生,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六安文化的另一个文化代表“茶”,说到六安的茶,人们都会情不自禁的想到“六安瓜片”,这是中华传统历史名茶,属于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在唐朝称“庐州六安茶”,明初始称“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清为朝廷贡茶。
新中国成立后,六安瓜片被当做贡茶作为国礼赠送给他国。1971年時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首次访华,六安瓜片就被作为国品礼茶馈赠,这使得六安瓜片作为我国名茶之一的地位更加稳固。
六安文化的又一个代表是“红色历史文化”,说到六安,人们也特别容易想到的就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是安徽和大别山的红色区域中心,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大半壁江山,留下了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叶剑英、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
六安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惊天地泣鬼神,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做出了巨大牺牲,立下了不朽的功绩,谱写了华丽的篇章。红色基因是六安最鲜明的精神底色,也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需要传承的优秀文化精神。
以上三种文化是笔者觉得最具有代表性的六安文化,各位好友有需要补充的欢迎在评论区里畅谈。
兴平二年七月,因为李傕郭汜的火拼,汉献帝刘协终于找到机会从长安东归。在杨奉和董承的保护下,准备回到故都洛阳。
在这个过程中,汉献帝曾下诏让天下诸侯勤王,不过最终却是曹操听从了诏令,前去迎驾。紧接着,曹操又将汉献帝迎接到自己的地盘许昌去。从此之后,曹操便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生涯,其地位名声也跟着水涨船高。
在汉献帝下诏的过程中,也有其他一些小的诸侯、军阀想去迎奉汉献帝,不过都最终都失败了,汉献帝也就成为了曹操的掌中物。
然而,当时名满天下,四世三公的袁绍却对汉献帝视而不见,这又是为什么呢?
当汉献帝逃出长安的时候,袁绍手下的谋士就建议袁绍迎奉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提出这个建议的人有点争议,《三国志》说是郭图,《后汉书》说是沮授。不管怎么样,确实是有人跟袁绍提出来,不过呢,袁绍经过犹豫之后,最终放弃了,结果后来跟曹操打交道搞得自己很被动。
相信许多人在看到袁绍的决定时,都会认为袁绍是真的愚蠢,眼光完全不如曹孟德。不过,结合当时的情况,或许他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昏聩。
袁绍有逐鹿天下之心,不愿意迎奉天子
汉献帝逃出长安后,袁术以为时机已经成熟,再加上自己也得到了传国玉玺,因此登基称帝。
其实,在东汉末年,跟袁术有着同样心思的诸侯不在少数,袁绍拥有天下最大的地盘,最多的军队,心里面肯定也有这个盘算。
既然要逐鹿天下,那么迎奉一个前朝皇帝就没有意义了,他甚至还巴不得有人杀了汉献帝呢,所以他不愿意迎奉天子。
袁绍实力很强,不需要汉献帝
汉献帝当时已经没有什么实力了,对于诸侯而言,他能够作为一面旗帜,让诸侯们可以打着他的旗号办事。
曹操本身实力并不是太强,比起袁绍和袁术都相差很远,但掌握汉献帝之后,突然就水涨船高,动不动就以汉廷的名义发号施令。
不过,这面旗帜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掌控的,如果实力不济就会被其他人痛打落水狗。曹操掌控汉献帝之后,虽然获得了较大的利益,但是也有不少人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骂他是汉贼,恨不得弄死他。比如刘备,孙坚都曾因此大骂曹操。
而袁绍则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他则是实力太强,根本不需要这面旗帜。在他看来,汉廷已经是穷途末路,垮台是早晚的事。如果把他迎接回来,虽然是在自己的掌握中,但必须早晚请安,实施禀报。这太麻烦了,简直是请了个大爷回来,所以还是干脆不要迎。
汉献帝是董卓立的,而袁绍是反对董卓的
我们都知道,董卓在占领洛阳之后,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搞了个另立新君,把少帝刘辩赶下台,然后把刘协推上了皇位。
董卓根本不承认董卓的政权,对于董卓所立的皇帝也是不承认。为此,他还曾经想立刘虞为皇帝来分庭抗礼,只不过刘虞不想做傀儡,不愿意罢了。
现在刘协落难,如果袁绍去把他迎接回来,那岂不是打自己的脸么?
迎奉天子并不都是好事,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迎奉天子给曹操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天下许多忠于汉室的人都纷纷投奔曹操,像荀攸、王朗、华歆等名士都是被天子的名声给吸引过去的,这也就使得曹操的软实力暴增。
但是这里面就会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许多有识之士,他们并不是来投奔曹操的,而是“降汉不降曹”,这无疑会使原本掌握的地盘埋下祸根。
而且汉献帝也并非一个人过来的,他身后还跟着董承等这样的大人物,都是不稳定因素。看看汉献帝不时在曹操地盘上搞点小动作恶心曹操就知道了。
同时,东汉的世家豪族也是极为强大的,汉献帝的到来也会把他们吸引过来,这无疑就是来分当地诸侯权力的。我们看到后来曹操搞了个九品中正制就知道,这些世家豪族把曹操也弄得很是头大。
袁绍本身实力就很强,更不愿意给自己将来的天下埋下这些隐患,所以他不愿意迎奉天子。
综上所述,袁绍虽然算不上特别的雄才大略,但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愚蠢。迎奉天子是一回事,怎么利用好天子又是另一回事了。只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在曹操手中,天子的价值几乎被发挥到了极致,这是袁绍始料未及的,让他在政治上搞得很是被动
袁绍拥立刘虞当皇帝的原因是另立朝廷才可以摆脱被董卓的挟制
我们先来回答这个问题,袁绍曾经拥立刘虞当皇帝,他的原因就是搞一种平衡,另立朝廷才可以彻底摆脱被董卓挟制的尴尬的境地。
话说公元191年,袁绍等人进行商量,共同推举刘虞为皇帝,这个刘虞当时职务是幽州牧,对袁绍等人来说,刘虞是最合适的皇帝人选。当时东汉的皇帝是汉献帝在奸臣董卓手中,可以说汉献帝是董卓的筹码,为了用来对抗董卓,袁绍想出这个方法。袁绍的目的就是搞一种平衡,你有皇帝,我也有皇帝,我们谁也不能领导谁。可是呢?袁绍的这个提议啊,没有得到刘虞本人的同意,可以说是强烈反对这个提议!
刘虞就对袁绍说,现在天下很乱,我们的皇上蒙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你现在让我当皇帝,这个是肯定不行的,如果袁绍你非逼着我当皇帝,那么我就选择逃离比较远的匈奴地区,再也不回到中原了,宁死也不当皇帝?
按理说,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男人能当皇帝,肯定是大好事,那为什么刘虞不当皇帝呢,这就是我们在考虑的一个问题,因为在当时的那个情况下,刘虞就没有当皇帝的可能性,刘虞是有这个自知之明的。
袁绍等人为什么要立刘豫当皇帝呢?因为刘虞是汉东海恭王的五世孙,本来担任汉朝的宗正,当时在皇族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是一个正能量的人物。汉灵帝末年,考虑到当时黄巾军啊比较的猖獗,比较的厉害,然后就命刘虞为幽州牧,在当幽州牧的期间,他对老百姓,宽厚而仁慈,而同时呢,对少数民族匈奴、乌丸等地区,也有一些安抚政策,很多老百姓和少数民族对他是十分的称赞,刘虞治理幽州比较好,老百姓比较富裕,而且人数也比较多啊,据说人口100多万,人口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袁绍才认为“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公立为主”,所以袁绍等人认为他当皇帝是很有资格的。应该说,刘虞在当时的形势下,有可能也有资格当皇帝。
那刘虞为什么不当呢?应该有这些原因
一是有人反对刘虞当皇帝的,虽然袁绍和韩馥等人支持他当皇帝,但也有人反对,其中就有实力人物曹操和袁术,曹操认为,我们这些人如果新选一个皇帝,这对天下不公平,对汉朝不忠,可以看出,当时的曹操还是汉朝的忠臣。袁术也反对,原因和曹操不一样,因为袁术认为他家庭出身比较好,四世三公,他也想当皇帝,后来他还真这样做了。
曹操和袁术出发点各有不同,但是在拥立新君上表示了不满,这样关东诸侯意见就出现了分歧。刘虞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不能接受袁绍的建议。刘虞虽然是汉室宗亲,但不过是关东诸将之一,袁绍才是关东联军盟主。袁绍拥立刘虞后,会主动献上兵权,真正臣服刘虞吗?刘虞也不是傻瓜,不会往火堆里跳。
第二个原因,刘虞没有势力,没有军权,有句名言是枪杆子出政权。东汉末年,正是天下大乱的局势,许多人都想着割据一方,称霸一方。刘焉职务是益州刺史在四川是独立王国,后来就封闭蜀道,割据一方了。公孙度担任辽东太守,天高皇帝远,在辽东称王。前面说的袁术先是占据南阳郡,之后又盘踞扬州、淮河流域等割据一方。曹操在兖州称霸,刘备自封徐州牧。刘虞只是其中一个幽州牧,但是没有实际的权利,本来对幽州的将军公孙瓒残忍好杀一直很不满,可是没有办法,最后两人矛盾无法调和,刘虞反而被公孙瓒杀害。你说说刘虞的实力有多么不堪。
第三个原因是刘虞是忠臣。书中有记载,当时汉献帝虽然不掌权,但是名义上的皇帝,当袁绍等人让刘虞当皇帝,刘虞不当并且选派一位使者向朝廷上表,表示对朝廷的忠心,不会乱来。等到这个使者回来的时候,带了皇帝的对他表示赞赏的圣旨。可是当时刘虞已经被杀,真正掌权的是公孙瓒,这个使者没有把圣旨送给公孙瓒,而是直接来到刘虞的坟墓前读给刘虞,表现出对刘虞的忠心和赞赏。这个使者对刘虞很熟悉,曾经对公孙瓒说过一句话:汉室衰微,天下大乱,许多人都怀有异心,可唯独刘虞不失臣子的忠臣节义。你说说如此忠义的刘虞,他当然不会当皇帝。
白文选如不算汉奸那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汉奸了!白这选投靠清朝庭后,为了表功大力追杀农民起义军和斩杀明朝宗室皇亲国戚几千人,为此被清朝庭封为”恭顺王”实属中华民族大汉奸之一!实为我中华民众所唾弃之人…????????????
袁绍当时占有冀、幽、青、并四州,地盘最大,实力也最强。但袁绍似乎只顾得扩充地盘了,硬是没有想到汉献帝的作用和价值,任其颠沛流离,任人宰革。袁绍还应算是个忠臣,不然四世三公的辉煌世家岂不是徒有虚名?也许袁绍及其智囊团目光短浅,不愿接纳汉献帝浪费自已的粮食?相比曹操的谋士们看清了汉献帝的存在价值,紧紧把他控制在手里发号施令,挟天子而以令诸侯!
牢牢把握住了朝政,玩的实在是高明。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